導讀 :當前,我國糧食油料供給總量相對充足,國內生產和需求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大豆等高蛋白作物品種高度依賴進口,糧食飼用消費接近消費總量的一半。未來國內居民食物消費的典型特征是動物產品消費增加,口糧消費下降,保障飼料糧供給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任務。研究表明,綜合考慮未來食物消費需求變化和國內動物產品生產需求等因素,按照當前飼料養殖技術水平測算,到 2030 年國內飼料糧消費需求將達到 33103 萬噸的峰值,比 2022 年增加 3173 萬噸。依靠現有土地資源增加糧食供給潛力有限,通過國際市場補充糧食的不確定性增加,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推動養殖業走“開源增料、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加減法并用,從養殖業內部挖掘節糧潛力,立足養殖端“省吃儉用”,從低蛋白日糧推廣、新蛋白資源挖潛和飼草料結構調整等方面綜合施策,推行“提效、開源、調結構”技術措施,加大科技創新、技術推廣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實減少飼料糧消費需求,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新途徑。
DOI:10.15906/j.cnki.cn11-2975/s.20232202
黃慶生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飼料飼草處處長
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下飼料糧保供策略思考
文 / 黃慶生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北京 100125
保障飼料糧供給安全,是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我國確?!肮任锘咀越o,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有保障,但品種供需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稻谷和小麥國內供應充足,玉米供需緊平衡,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進口供應為主的局面難以逆轉。2022 年糧食飼用消費(含飼料糧及糧食加工副產物)占消費總量的 48%。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飲食結構轉變,未來動物產品消費量將進一步提高,飼料糧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據此,本文將在分析糧食油料供需現狀的基礎上,基于中長期動物產品消費需求預測和養殖效率分析,測算飼料糧需求,從低蛋白日糧推廣、新蛋白資源挖潛和飼草料結構優化等方面,分析“提效、開源、調結構”綜合措施推行后,飼料糧減量替代的潛力空間。
一、糧食油料供給現狀與飼料消耗情況
(一)我國糧食油料供給情況
2022 年,全 國 糧 食 油 料 總 產 量 73207 萬噸,進口數量 15049 萬噸(表 1),如不考慮庫存變化和出口量,全年糧食油料總供給量 88255萬噸,其中國產占比為 82.9%。分品種來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油料、棉籽供給量分別為 29782 萬 噸、21468 萬 噸、14768 萬 噸、11136 萬噸、3916 萬噸、1000 萬噸,其中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6.9%、2.9%、6.7%、81.8%、6.7%、10.0%,大豆對外依存度高,提升國內供給能力難度很大。
表 1 2022 年我國糧食油料供給情況
(二)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耗情況
2022 年,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耗總量為 45400萬噸,國內和進口來源的原料分別為 33240 萬噸和 12160 萬噸,占比分別為 73.2% 和 26.8%(表 2)。飼料糧 1 方面,玉米、稻谷、小麥、其他谷物 2、豆粕的消耗量分別為 20000 萬噸、890 萬噸、 1220 萬噸、1240 萬噸、6580 萬噸,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10.0%、39.3%、41.0%、96.8%、99.1%,國內飼料糧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飼用豆粕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油料餅粕方面,菜籽粕、花生粕、棉籽粕、其他油籽粕的消耗量分別為 1160 萬噸、 380 萬噸、400 萬噸、710 萬噸,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25.9%、7.9%、10.0%、53.5%,進口提供較多的是菜籽粕、葵花籽粕。植物源性原料方面,木薯、麥麩等糧食加工副產物的消耗量分別為 540萬噸、9260 萬噸,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74.1%、 1.9%,進口木薯的飼用量較大。動物源性原料方面,魚粉、肉骨粉等其他動物源性原料的消耗量分別為 290 萬噸、410 萬噸,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62.1%、7.3%,魚粉對外依存度較高。
1 本文所稱飼料糧指飼用谷物原糧和豆粕。
2 其他谷物包括大麥、高粱、谷子等谷物類原糧。
(三)飼用營養物質供需情況
2022 年供給的糧食油料可提供凈能量
21760 億兆卡、蛋白質 10361 萬噸(表 1),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18.6%、36.6%,國產糧食油料的蛋白質供給占比明顯偏低。從營養濃度看,國產糧食油料的平均凈能含量為 2420 千卡 / 公斤、蛋白質含量為 9.0%,進口糧食油料則分別為 2685 千卡 / 公斤、25.2%。
2022 年全國養殖業飼料消耗的凈能量 9915億兆卡、蛋白質 8107 萬噸(表 2),進口來源占比分別為 26.5%、45.3%。從營養濃度看,飼料產品平均凈能量含量為 2184 千卡 / 公斤、蛋白質含量為 17.9%。國產糧食油料的平均凈能量含量可滿足飼料產品需求,但平均蛋白質含量遠低于飼料產品需求,需要進口大豆等蛋白質含量高的糧食油料來補充。
表 2 2022 年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耗情況表
二、中長期飼料糧消費需求預測
(一)中長期動物產品人均表觀消費需求
綜合考慮居民收入、城鎮化水平及老齡化程度等因素,參考日本、韓國及我國臺灣等亞洲高收入地區食物消費規律,對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的中長期人均表觀消費需求進行研判預測。結果表明(表 3),我國人均肉類年消費峰值為75.7 公斤,預計在 2035 年達峰,其中豬肉、禽肉、牛肉、羊肉消費峰值分別為 42.4 公斤、19.9 公斤、7.6公斤、4.3 公斤 ;人均蛋類年消費峰值為 25.0公斤,預計在 2023 年達峰 ;人均奶類年消費峰值為 59.0 公斤,預計達峰年份在 2050 年 ;人均水產品年消費峰值為 34.0 公斤,預計在 2030 年達峰??偟目?,到 2050 年我國人均動物產品消費量仍將持續增長,考慮到不同類別產品結構和蛋白質含量,折合動物蛋白消費的增長將持續到 2040 年。
表 3 我國動物產品人均表觀消費現狀與未來需求預測表
單位 :公斤 / 人·年
(二)動物產品消費對國內養殖生產的需求
表 4 我國養殖動物產品生產現狀與未來需求預測表
單位 :萬噸
結合人口數量測算結果表明(表 4),我國動物產品表觀消費總需求預計在 2030 年達到峰值 31144 萬噸,比 2022 年增加 4973 萬噸。根據不同動物產品的養殖生產自給率目標要求測算,到 2030 年國內養殖生產總需求為 26389 萬噸,比 2022 年增加 4011 萬噸。其中,肉類、蛋類、奶類、養殖水產品產量需求分別為 9950 萬噸、3523萬噸、4932 萬噸、7984 萬噸,分別比 2022 年增加 622 萬噸、67 萬噸、906 萬噸、2416 萬噸。
(三)國內養殖業的飼料糧消費需求
1.飼料報酬分析 飼料報酬是決定養殖業飼料消費需求的決定性因素。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和調研數據綜合分析,測算得出我國不同養殖動物種類的平均飼料報酬參數。當前每生產 1 公斤豬肉(按胴體重計,分攤種豬消耗情況下)平均飼料消耗量約為 3.6 公斤,未來隨著養殖水平不斷提升,預計到 2030 年可降至 3.2 公斤的國際先進水平,年均減少約 0.05 公斤,此后可保持穩定 ;每生產 1 公斤禽肉(按胴體計,白羽肉雞、黃羽肉雞、肉鴨等按調研估測權重折算)、禽蛋、牛奶(分攤后備牛消耗情況下)、水產品(按投料量測算)平均飼料消耗量分別約為 2.46 公斤、2.39 公斤、0.6 公斤、0.5 公斤,已接近國際平均水平,未來也將保持穩定。牛羊肉生產的單位飼料消耗量與優質飼草供應水平密切相關。當前我國肉牛、肉羊養殖中優質飼草占粗飼料比重分別僅為 30%、25%,比理想占比低 20 個百分點,每生產 1 公斤牛肉、羊肉(按胴體重計,分攤基礎母畜消耗情況下)平均飼料消耗量分別約為 10.1 公斤、9.5 公斤,未來隨著優質飼草供應量增加,預計到 2030 年優質飼草占粗飼料比重分別可達 50%、 45% 的理想水平,平均飼料消耗量可分別降至 7.8公斤、7.2 公斤,年均減少均約為 0.29 公斤。
2.養殖業飼料消費需求 根據國內養殖生產需求和不同時期養殖動物飼料報酬綜合測算(表 5),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費需求將于 2030 年達到峰值 50213 萬噸,比 2022 年增加 4813 萬噸。其中,養殖動物產品生產的飼料消費需求增量由高至低排序依次為養殖水產品、牛肉、豬肉、禽肉、奶類、羊肉、蛋類,分別為 1208 萬噸、1206 萬噸、672 萬噸、576 萬噸、543 萬噸、438 萬噸、159萬噸。從不同產品生產的飼料消費需求峰值看,蛋類生產的飼料需求峰值年份預計在 2025 年,豬肉、牛肉、羊肉和養殖水產品需求預計在 2030年前后,禽肉預計在 2040 年,奶類則在 2045 年。
3.養殖業飼料消費對飼料糧的需求 2022年,我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飼料糧用量為 29930 萬噸,在飼料中占比為 65.9%,其中玉 米、稻谷、小麥、其他谷物、豆粕的占比分別是 44.1%、2.0%、2.7%、2.7%、14.5%。 如不采取減量替代措施,預計到 2030 年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費對飼料糧的需求總量將達到 33103 萬噸(表 6),比 2022 年增加 3173 萬噸,其中玉米、豆粕新增需求將分別達 2120 萬噸、698 萬噸。
表 5 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耗量與未來需求預測表
單位 :萬噸
表 6 我國養殖業飼料原料消耗情況與未來需求預測表
單位 :萬噸
三、飼料糧減量替代潛力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嚴峻,全球糧食安全風險越來越大,我們必須抓住飼料糧這個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矛盾,深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推動養殖業走“開源增料、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加減法并用,從養殖業內部挖掘節糧潛力,推動實現我國糧食供給自主可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大局。玉米等谷物是飼料主要能量原料來源,占比一般在 50%~60%,不同谷物可相互替代,還可用糧食加工副產物等原料來替代或補充。豆粕是飼料主要蛋白原料來源,根據不同動物品種、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營養需求,最高可添加到 25% 以上,最低可不添加 ;如果大力推廣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糧等提效技術措施,可降低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水平,減少豆粕及其他蛋白原料用量 ;開發利用菜粕、棉粕、花生粕、葵花粕等其他餅粕、干玉米酒糟(DDGS)、魚粉、肉骨粉、微生物蛋白等蛋白原料資源,也可替代豆粕。因此,養殖業可通過推行減量替代技術措施,降低糧食的飼用消費需求。
(一)低蛋白日糧“提效”措施
2022 年,我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蛋白總量約為 8107 萬噸,在不考慮飼草、秸稈等粗飼料蛋白及水產養殖水體中微生物蛋白攝入的情況下,飼料蛋白轉化為養殖動物蛋白的平均效率為 34.9%(表 7),其中豬禽產品平均效率為 30.7%。研究表明,在豬禽養殖中推廣應用低蛋白日糧技術,采用飼料精準配方和精細加工技術,配合使用合成氨基酸、酶制劑等添加劑,可有效提高飼料蛋白轉化效率,用盡可能少的飼料資源產出更多的豬禽產品。在此基礎上,加大非常規飼料資源的營養價值評價力度,更多利用蛋白含量較低、粗纖維含量高的低值農副產品,最高可減少豆粕為主的飼料糧消費需求 3890 萬噸以上。
表 7 養殖動物產品飼料轉化效率測算表
單位 :萬噸
表 8 豬禽飼料不同蛋白水平的飼料蛋白消耗量變化情況表
單位 :萬噸
2.飼料精準配方和精細加工技術應用 實踐表明,精準制定飼料配方,推行精細加工工藝,可以提高飼料報酬 1.5 個百分點以上。建立科學精準的原料營養價值參數與動態預測模型是飼料精準配制的基礎,需要按照不同畜禽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分別進行各種飼料原料的營養物質含量、有效能值、蛋白質和氨基酸消化率等參數評價,建立營養價值參數動態預測模型和基于原料特性的加工參數與產品質量預測模型,構建自有數據庫和應用平臺系統,為實現飼料生產過程的科學選料、精準配方、精細加工提供數據支撐。目前,我國《飼料原料目錄》中有 13 類近 700 種原料,已開展系統評價的不足 100 種。如果持續推進基礎性評價工作,進一步完善飼料原料營養價值數據庫,可有效推動低值農副產品的高效利用。
3.高效飼料添加劑產品研發創制 應用合成氨基酸和飼用酶是推行低蛋白日糧、開發低值飼料原料的基礎。我國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等飼用氨基酸年產量 425 萬噸、占全球產量的 66%,部分飼用酶制劑(如植酸酶等)生產技術水平全球領先,為提升飼料轉化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但進一步降低飼料蛋白水平必需的小品種氨基酸(如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等)產能不足、成本較高,提高低值農副產品飼用價值的飼用酶制劑(如纖維素酶、木質素酶等)生產效率不高,抬高了技術應用成本。如能加快完善飼用轉基因微生物應用安全性評價指南,細化評價規則要求,加快采用轉基因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的氨基酸和酶制劑等新型飼料添加劑產品審批上市,可促進提升飼料轉化效率。
(二)新蛋白飼料資源挖潛“開源”措施
國內一些非常規蛋白資源(如微生物菌體蛋白、餐桌剩余食物、非蛋白氮資源等)和動物源性原料經規范處理加工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為飼料原料使用。加上擴種增加優質飼草供應,還可替代一部分常規飼料原料。通過開源措施增加飼料糧替代原料供應,相當于最高增加豆粕等飼料糧供應約 2360 萬噸。
1.微生物菌體蛋白 利用微生物發酵方式生產菌體蛋白是迄今為止資源循環轉化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以 2021 年農業農村部批準的乙醇梭菌蛋白新飼料原料為例(表 9),消耗 30 噸一氧化碳或者 10 噸二氧化碳可生產 1 噸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為 80%)。我國鋼鐵、電石、鐵合金、焦化、煤化工等工業尾氣含一碳氣體的總量超過 2.6 億噸,其中一氧化碳 2.3 億噸、二氧化碳 0.3 億噸。理論上講,利用我國工業尾氣中的一碳氣體生產微生物菌體蛋白,按 60% 利用率測算,可生產約 650 萬噸菌體蛋白產品(折合飼料蛋白約 520 萬噸),相當于增加約 1180 萬噸豆粕供應量。
2.餐桌剩余食物 我國酒店餐館和單位食堂等餐飲消費往往會產生大量餐桌剩余食物。據估測,全國城市平均每萬人每天可產生 1 噸左右,每年產生總量可達 3300 萬噸(干物質含量 20% 左右)以上。按 60% 收集率測算,可將這些餐桌剩余食物規范分類收集并運送至符合一定生產資質條件的生產企業,按照雜物分揀、消毒滅菌、發酵、調制等規范工藝處理后,可獲得 660萬噸(蛋白含量 15% 左右)具有利用價值的飼料原料,相當于增加約 220 萬噸豆粕供應量。
3.尿素等非蛋白氮資源 牛羊的瘤胃微生物可將尿素等非蛋白氮轉化成微生物蛋白。根據牛羊綜合轉化利用效率測算,每公斤尿素相當于 4.46 公斤豆粕。按照育肥羊、育肥牛和泌乳奶牛飼料中的推薦添加量(0.75%、0.75%、0.50%)測算,全國牛羊養殖可利用尿素總量為 127 萬噸,相當于增加 560 萬噸以上豆粕供應量。
4.動物源性飼料原料 我國動物養殖過程中每年因各種原因死淘的動物總數接近 1.8 億頭(只),按不同動物種類收集處理率、平均胴體重和胴體蛋白含量等參數綜合測算,每年可提供可利用動物源性飼料蛋白約 150 萬噸。我國每年實施定點屠宰的畜禽總量約 140 億頭(只),按不同畜禽種類的血液含量和收集處理率測算,每年可提供動物血液蛋白約25 萬噸。我國每年狐、貉、貂等毛皮動物的取皮數量約 3000 萬只,按照收集處理率、平均屠體重和屠體蛋白含量等參數綜合測算,每年可提供毛皮動物屠體蛋白約 5 萬噸。這些可利用的動物源性飼料蛋白資源合計約 180萬噸,相當于增加 400 萬噸以上豆粕供應量。
(三)養殖業生產優化“調結構”措施
當前,我國養殖業仍過多依賴精飼料養殖方式,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飼草料結構不夠科學,節糧型家禽生產發展不夠充分,導致飼料糧消耗過多。如能加快優化牛羊飼草料結構和畜禽產品生產結構,至少可減少飼料糧消費需求 2400 萬噸。
1.優化牛羊飼草料結構 我國當前牛羊飼草料結構中優質飼草占比僅為 25%,與理想結構相比還有 15 個百分點的差距,優質飼草缺口達4400 萬噸。在充分保障糧食生產用地的前提下,挖掘可利用耕地(按 3000 萬畝、畝均年產量 0.8噸測算)和鹽堿地、灘涂等邊際土地(按 5000 萬畝、畝均年產量 0.4 噸測算)種植優質飼草,即可補齊當前優質飼草缺口。根據牛羊利用效率測算,增加飼喂 1 公斤優質飼草可減少 0.6 公斤精飼料(飼料糧占比約為 70%),相當于減少飼料糧消費需求 1850 萬噸。
2.優化畜禽產品生產結構 按當前養殖生產效率估算,我國禽肉生產的料重比為 2.46:1,比豬肉(3.6:1)高 1.14,用 1 噸飼料生產禽肉的產出比豬肉多獲得 128.7 公斤肉產品。從節糧降耗看,發展禽肉生產是優先選擇。2022 年,我國豬肉供給量占肉類總供給量的比重為 57.3%,禽肉為 25.1% ;每調減豬肉占比 1 個百分點、減少豬肉產量 100 萬噸,改為增加禽肉生產,按照飼料報酬測算,可減少飼料消耗約 114 萬噸,其中節約飼料糧消耗量約 75 萬噸。未來通過居民肉類消費結構引導和優化,將豬肉消費占比降至 50%,至少可以減少飼料糧消費需求 550 萬噸。
(四)飼料糧減量替代潛力分析
綜上分析,采取“提效、開源、調結構”三項措施,依靠養殖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減法”“加法”同步推進,以 2022 年養殖量測算,可減少飼料糧消耗約 8650 萬噸、占飼料糧消耗量的 28.9%。
表 9 微生物菌體蛋白(乙醇梭菌蛋白)生產潛力情況表
四、推行飼料糧減量替代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研發投入不足,低蛋白日糧應用的基礎支撐不強
低蛋白日糧是通過精準飼料配方和精細加工工藝,配制成有效營養濃度與動物需要量相匹配的飼料產品,減少片面追求高蛋白導致的過腹浪費。低蛋白日糧能有效減少糞尿氮排放,降低糞污治理成本,減輕環境壓力。據測算,如果將畜禽飼料蛋白含量降低 1 個百分點,我國養殖業每年可減少氮排放 80 萬噸以上,節約環保費用 90億元以上。要全面推行低蛋白日糧技術,前提是要有精準的原料基礎數據庫和添加劑產品研發作為支撐,主要包括 :國內飼料資源存量底數,不同原料營養價值和加工參數模型,主要畜禽生長階段營養需要量參數,基于國內資源的飼料配方軟件系統,低成本的氨基酸與酶制劑等添加劑產品。
受研發經費長期投入不足影響,國內飼料資源存量及可開發利用底數一直不清,飼料生產集中使用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地源特色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原料營養價值和加工參數基礎數據庫不健全,企業依據經驗組織生產,缺乏科學精準的參數依據。畜禽營養需要量參數主要參考國外數據,未建立適合我國養殖模式和動物種類的精準需要量參數體系。飼料養殖行業九成以上企業采用國外飼料配方軟件系統,難以根據國內特有原料制定出精準的飼料配方。氨基酸、酶制劑等低蛋白日糧技術必需的添加劑產品方面,研發創新不足,生產批量小,市場價格偏高,抬高了飼料生產成本。
(二)新蛋白資源開發缺少相應扶持政策,制約了飼料糧替代潛力的發揮
國內一些非常規蛋白資源經規范處理加工后可飼料化利用,包括利用一碳氣體發酵生產的微生物菌體蛋白、餐館食堂消費產生的餐桌剩余食物、可用于牛羊養殖的尿素等非蛋白氮資源、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養殖動物屠體和血液等資源。這些資源如能充分開發利用起來,將大大增加我國蛋白飼料原料的選擇空間,增加飼料糧替代資源供給量。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行非常規蛋白資源的飼料化利用試點示范,實現了乙醇梭菌蛋白和餐桌剩余食物、毛皮動物屠體、畜禽屠宰廢棄物等飼料化產品的工廠化生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能規模。
目前,這些新蛋白飼料產品生產企業不能享受與普通飼料企業同樣的稅收優惠政策,仍要按一般工業產品的稅率繳納增值稅和所得稅,每噸實際成本要比豆粕高出 500~1000 元,一定程度限制了產品應用推廣,產能潛力無法充分發揮。
(三)大食物觀未能完整準確全面落實到位,限制了飼草產業發展,也不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就是因為糧食安全的核心問題是熱量和蛋白供應,而不能光看口糧和主糧。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統計口徑中,青貯玉米種植不納入玉米播種面積統計范圍,在糧食安全考核時也不考慮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產量。一些地方錯誤地認為耕地只能種糧不能種草,將種草與種糧人為對立起來,對耕地種草進行限制。有些地方甚至將已經建成的優質高產苜蓿示范基地鏟除,改種糧食作物品種。還有些地方禁止養殖場配套飼草料基地種植青貯飼料或飼草,導致養殖所需的飼草儲備不足。在開發利用鹽堿地等邊際土地資源時,一些地方寧可種植產出效率低的糧食,也不允許種植產出效率更高的飼草。受此影響,飼草種植空間不斷被擠壓,草食畜牧業的優質飼草供應存在較大缺口,不僅每年要大量進口苜蓿,還多消耗飼料糧。
實踐證明,統籌用好現有土地和水熱資源,適度推進“糧草兼顧”型種植結構,更有利于提高食物當量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我國每年生產的 2.7 億噸玉米中,有近 2 億噸用作飼料加工,飼喂動物后轉化為肉蛋奶和水產品。如果采取全株青貯方式用于牛羊養殖,1 畝耕地的效能相當于收獲 1.3 畝的籽粒玉米,食物當量產出率提高約 30%。如果種植苜蓿,在每畝地產出相同熱量的基礎上,蛋白質產出量是玉米的 4 倍,營養物質產出率大幅提升。同時,發展種草增加優質飼草供應,優化飼草料配方結構,還可以減少牛羊養殖對糧食的消耗,更有利于優化糧食供需關系,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亟需加大政策宣傳和引導,從大食物觀角度系統考慮種草與種糧的關系,樹立種草即種糧的理念,以草代糧、增草節糧,統籌推進“糧經飼”協調發展。
五、結語
在當前糧食安全形勢下,從養殖端發力著力減少飼料糧需求,潛力巨大,大有可為,對于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具有深遠意義。亟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出臺導向性扶持政策,加快發展糧飼兼顧型農業,大力推廣低蛋白日糧等技術措施,引導全行業推行飼料糧減量替代行動,共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